黄鳝养殖之冬季生活习性分析

黄鳝[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是喜静[素来嫌僻静,今渐与相安。]、喜暗、喜温暖的变温动物[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是除了哺乳类和鸟类的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大部分都是变温动物。],在冬季[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对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变化特别敏感。水温下降到15℃时,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明显减少,水温低于10℃,有部分摄食;水温在4℃时则停止摄食,而穴居[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于20一40厘米深的泥土中冬眠[冬眠也叫“冬蛰”。]。在此期间,黄鳝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微弱,在干燥环境中,常靠口腔和喉腔进行辅助呼吸,耐低氧能力很强。黄鳝的主要活动规律是冬眠春出,但在冬季的太阳出来温度较高时,有的黄鳝会出来晒太阳,晚上再缩回洞穴。在自然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中喜栖于腐殖质[腐殖质对元素的迁移主要表现为有机胶体对金属离子的表面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以及腐殖酸对元素的整合作用与络合作用。]多的水底泥窟中,多在稻田、塘堰[塘堰,指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带修筑的一种小型蓄水工程,用来积蓄附近的雨水和泉水,灌溉农田。]、沟渠等静水体的埂边钻洞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