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发烧”,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和长时间运输[运输是指用特定的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对物进行的空间位移。]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粘液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发酵,大量耗氧,放出热量,以致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剧增(可高达50℃),从而使水质污染,底层黄鳝挣扎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在黄鳝池内,混养少量泥鳅,吃掉残铒,并通过泥鳅上下游动,防止黄鳝相互缠绕。如果发病,向发病池内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每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用药0.7克。中药治疗,每立方米水体用大葱100克,食盐50克,桑叶15克,捣成汁均匀泼洒,每天2次,连用2~3天。运输前,先蓄氧,且要勤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尽可能使黄鳝体表、口中泥沙及排泄物[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统中任何排泄的固体或液体,通常指人类的。]除净。运输途中,应根据温度的高低,掌握换水时间,气温23℃~30℃时,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一次。温度高,换水间隔时间相应缩短。也可施放抑菌药物,每100公斤水投入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120万单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黄鳝“感冒”,多因换水时水温过低所致。池水温度骤降,黄鳝一时不能适应,易感冒,严重时黄鳝死亡。所以,换水时不能用水温过低的水源,防止换水前后池水温差过大。
水产养殖贴士:黄鳝发烧病感冒病防治技术
# 上一篇: 黄鳝养殖的冬季技术管理措施
# 下一篇: 黄鳝养殖常见病问题之体表寄生蚂蝗的防治技术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