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养黄鳝的种苗投放-放种前的准备

1.脱碱[脱碱,汉语词语,读音是tuō jiǎn,是指采用化学或离子交换法除掉或减少水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的过程。]处理[处理是汉语词汇,读作chǔ lǐ,出自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有处置、安排、加工等意思,快速的解决问题,也泛指低价出售。]对于新建的水泥池,在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鳝种前必须经过脱碱处理。其原因是新水泥池表面对水中溶氧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时会使碱度(pH)上升很快,导致钙的饱和度增高,结果是大量的碳酸钙沉淀于池底,水体pH降低,以及溶氧极低,这对放入的鳝种有相当大的危害。脱碱处理的方法较多,一般是灌水入池进行一段时间(半月左右)的浸泡,然后将水全部换掉;也可每1吨池水加钙肥(过磷酸钙)1千克,或加入酸性磷酸钠[磷酸钠为磷酸盐,是一种无机化合物。]20克浸泡2天;还可用10%冰醋酸洗刷池的表面,然后浸泡3~5天等等。2.清除过多过肥的淤泥[淤泥,汉字词汇,yū ní,是指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对于养过鳝的水泥池或土池,在放养前一定要清除过多过肥的淤泥。这是因为黄鳝池的底泥[底泥(Sediment)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不能太厚,一般要求20~30厘米即可。养过鳝的池底泥一般相当肥、有机物多,这是由于黄鳝的残饵或粪便等所致。对过多过肥的淤泥处理的方法一是换底泥(主要指水泥池),二是清除过肥的淤泥。对于黄鳝养殖池底泥肥度的把握较为重要,若底泥较瘦时,即泥中缺乏营养物质,在养殖中浮游生物难以繁衍,若过肥时,即底泥中有机物质相当丰富,会造成养殖中水质容易恶化,滋生病原体的机会也多。总的来说,底泥以偏瘦一点为好。3.药物清池在放养前对养鳝池要进行药物清理,主要作用是杀灭池中病原生物和敌害生物。一般水泥池可用0.2毫克/升漂白粉或2毫克/升高锰酸钾化水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注意将池壁各处泼洒到,不留死角,或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化浆泼洒。对于土池,尤其是较大面积的鱼池要用生石灰等药物进行严格的清池。4.试水处理试水是指鳝池经过脱碱、药物等处理后,在放种之前检查水中是否还有危害鳝种的残留物质的一种简单方法。尽管方法简单,但稍有不慎会造成较大损失。具体方法是放入若干尾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如花鲢、白鲢)于池中,一天后看鱼种有无不良反应,若鱼种表现焦躁不安或死亡等,表明不能放鳝种,只有在放入的鱼种表现正常时才能放养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