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泥鳅 水霉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养泥鳅要用什么土?有什么要求?(泥鳅需要什么土)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养泥鳅要用什么土?有什么要求?
哪泥鳅死亡前会有什么表现泥鳅死亡前会有什么表现?

翻肚
假死还有救
泥鳅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可能是水质偏碱性,泥鳅不喜欢水质偏碱性的水,这种水会让它失去平衡。
2、水中缺氧,这个是最常见的情况。
3、患病,泥鳅容易感染水霉病,伴随的症状是不喜欢动。
注意:
要保证水质的清洁,这样才可以保证泥鳅的健康。
泥鳅死后起毛什么原因?
泥鳅死后起毛是因为天气太热,所以身上会起毛。泥鳅水霉病怎么治疗
使用“鳝宝腐霉灵”治疗泥鳅的水霉病效果不错。大量发病可以按每亩水面(水深50厘米)泼洒250毫升,隔天重复使用一次。少量发病可以将病鳅捞出,放在水盆中,滴几滴“鳝宝腐霉灵”在水中,一般几天就可看到好转。泥鳅身上水霉病用什药治疗好的快
使用“鳝宝腐霉灵”治疗泥鳅的水霉病效果不错。大量发病可以按每亩水面(水深50厘米)泼洒250毫升,隔天重复使用一次。少量发病可以将病鳅捞出,放在水盆中,滴几滴“鳝宝腐霉灵”在水中,一般几天就可看到好转。花鸟鱼虫,什么宠物好养?
我养的是水塘里捞出来的田螺,自己就繁殖,现在有好几十个小田螺和一个大田螺在一个缸子里,还行,好喂,鱼缸原来经常有绿色的蒲,现在干净的。泥鳅为什么总是烂尾巴
这个是细菌,用高猛酸钾1颗(5分钱1颗)放在养泥鳅的水里,过2天就会好的,再喂点蚯蚓什么的。鱼卵水霉病治疗
养鱼小常识,简单的“水霉病”治疗方法,两天就有效果泥鳅的特性j是什么样子的?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A、泥鳅的特征: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胸鳍远离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下方。*门近臀鳍。尾鳍呈圆形。侧线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B、泥鳅的特性: 泥鳅具有食性杂、生长较快、繁殖力强、适应性特强的特点: 1、食性杂: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体长5~8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水温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 ℃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鳅时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训练也可改为白天摄食。 2、生长较快: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 0.3厘米,1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6.0厘米左右,第二年底体长可达 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据报道,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重100克左右。 3、繁殖力强: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26℃时为最盛。泥鳅怀卵量多少与体长有关。体长8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10 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粒,12厘米的怀卵量1万~1.4万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2万~1.8万粒,体长20厘米的怀卵量为2.4万粒。卵圆形,卵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时,雄鳅用吻端**雌鳅腹部,雌鳅漂浮水面,雄鳅追逐,并把雌鳅卷住,进行排卵、**,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4、适应性特强:泥鳅属底栖性鱼类,分布很广,常栖息于河、湖、池塘、稻田的浅水区,只有在水温过高或过低时才潜入泥中,天气剧变或病兆发生时浮到水面。泥鳅有特殊的呼吸功能,它除了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可以用肠呼吸。当中缺氧时,会游到水面直接吞进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从*门排出废气,因而它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很强。据说当池塘中溶解氧下降到0.16毫克/升时也安然无恙。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