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季节及环境条件:黄鳝[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每年只繁殖1次,而且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周期较长。在四川宜宾地区,一般[一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ì bān,是指一样,普通,总体上,相关文献有唐王建《宫词》。]每年5~8月是黄鳝的繁殖季节,繁殖盛期在6~7月,而且随气温的高低而波动,可以提前也可推迟。繁殖季节到来之前,亲鳝先打洞,称为繁殖洞,繁殖洞与居住洞有区别:繁殖洞一般在田埂边,洞口通常开于田埂的隐蔽处,洞口下缘2/3浸于水中,繁殖洞分前洞和后洞,前洞产卵,后洞较细长,洞口进去约10厘米处比较宽广,洞的上下距离约5厘米,左右距离约10厘米。 性比与配偶构成 根据四川地区全年解剖的黄鳝看,黄鳝生殖群体在整个生殖时期是雌多于雄。7月份之前雌鳝占多数,其中2月份雌鳝最多占91.3%,8月份雌鳝逐渐减少到38.3%,雌雄比例0.6:1,因为8月份之后多数雌鳝产过卵后性腺逐渐逆转,9~12月雌雄鳝约各占50%。自然界[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而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中黄鳝的繁殖,多数是属于子代与亲代的配对,也不排除与前两代雄鳝配对的可能性,但在没有雄黄鳝存在的情况下,同批黄鳝中就会有少部分雌鳝先逆转为雄鳝后,再与同批雌鳝繁殖后代,这是黄鳝有别于其他鱼类的特殊之处。 产卵与孵化 性成熟的雌鳝腹部膨大,体橘红色(个别呈灰黄色),并有一条红色横线。产卵前,雌雄亲鳝吐泡沫筑巢,然后将卵产于洞顶部掉下的草根上面,受精卵[受精卵,指的是精卵相会。]和泡沫一起漂浮在洞内。受精卵黄或橘黄色,半透明,卵径(吸水后)一般为2~4毫米。雄亲鳝有护卵的习性,一般要守护到鳝苗的卵黄囊消失为止。这时即使雄鳝受到惊动也不会远离,而雌亲鳝一般产过卵后就离开繁殖洞(有的学者经观察认定雌鳝也参加护卵、护仔)。亲鳝吐泡沫作巢估计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受精卵不易被敌害发觉,一是使受精卵托浮于水面,而水面则一般溶氧高、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高(鳝卵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1~28℃),这就有利于提高孵化率[孵化率 (hatchability) 即受精卵的孵化比率。]。黄鳝卵从受精到孵出仔鳝一般在30℃左右(28~38℃)水温中需要5~7天,长者达9~11天,并要求水温稳定,自然界中黄鳝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为95~100%。黄鳝的胚胎发育与一般淡水鱼类,特别与鲤科鱼类有所不同,其特点表现在: 1、卵径大,卵黄多,胚胎发育时间长,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出膜时个体大,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强。在室内玻璃缸[《玻璃缸》是由张锐拍摄,由洪溢洋、黄贤稳、蒋常虹等主演的一部微电影,讲述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于2011年上映。]里的仔鱼不投食能活两个月之久,只是鱼体极度消瘦。 2、同一条亲鳝产的同一批卵,在相同条件下孵化,仔鱼出膜时间也不一致,相差48小时左右。 3、神经板出现在原肠早期动物极细胞下包至卵的1/3~1/2时,与鳟鱼类似而与鲤科鱼类明显不同。 4、胸鳍[胸鳍(pectoral fin),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前肢,位于左右鳃孔的后侧。]在胚胎期形成并不断扇动,出膜后逐渐退化消失。从黄鳝的系统演化过程所见,说明黄鳝的祖先是有胸鳍的,因长期适应穴居生活,胸鳍才逐渐退化消失。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