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人工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只有这一环抓好了,才能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为整个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打下基础。 一、育苗前期准备工作 1.育苗池洗刷消毒 在幼体[ ...]排放前的3天~5天,应对育苗池进行彻底洗刷消毒,新建的育苗池还应提前1个月进行浸泡,每立方米用“氯王”100克全池泼洒进行消毒,再用消毒过的海水冲洗干净备用。 2.注水 待余氯毒性消失后,即可将消毒过的海水,过滤注入使用。 3.活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培养 河蟹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均系杂食性,尤喜活性饵料,做好河蟹开口饵料的培育极为关键。 ①植物性活饵料 河蟹育苗生产中常用的植物性活饵料有三角褐指藻、扁藻、小球藻[小球藻(Chlorella)为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直径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现在20多亿年前,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等单细胞藻类,其中尤以小球藻为最好,但小球藻培养需较多的人力、物力且不宜培养。为解决这一难题,“猗阳”公司选用国外优良藻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先进的培养方法,生产出品质纯真的天然小球藻粉和浓缩小球藻液,解决了育苗过程中的开口饵料问题。这种浓缩小球藻液可直接投入育苗池,也可进行接种扩大培养。投喂后证实可促进氵蚤状幼体的生长发育,明显提高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②动物性饵料 河蟹氵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期喜食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可人工孵化丰年虫[丰年虫又称丰年虾,卤虫,盐水虾等多种名称。]卵培育成幼体投喂,但丰年虫卵是后期氵蚤状幼年感染聚缩虫病的主要途径,为切断这一传播途径,可先用“蟹安2号”进行消毒、杀菌,杀灭聚缩虫体。 二、蚤状幼体的培育 蚤状幼体培育主要包括人工投饵、调控水温水质、充气增氧和强化管理、防治病虫害等。各期氵蚤状体的蜕皮发育都对环境和饵料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一期阶段,因属被动摄食,所以应使育苗池中投喂的饵料颗粒密度始终保持在每毫升10万个以上。同时,在病虫害方面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蟹苗淡化和出池 当氵蚤状幼体全部成为大眼幼体之后即可淡化出池,可向育苗池中逐步加入经“氯宝”消毒过的淡水,淡化时间约为4天~5天。 1.蟹种培育 包括蟹苗育成仔蟹和仔蟹育成幼蟹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1)清池消毒: 为彻底杀灭池中的细菌和敌害生物,起到消毒、清塘的双重作用,放苗前15天,每亩水深1米,用"清塘剂Ⅰ号"100毫升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青蛙,3天~5天后每亩蟹种池可用75千克~100千克生石灰和"三代鱼虾安"全池泼洒,杀灭细菌,调节PH值,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 (2)营造环境: 池内移植轮叶黑藻等植物或池面种植水花生,营造利于蟹苗栖息和均匀分布的环境,减少相互残杀,并做好饵料投喂工作。 (3)饵料培育: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尤其喜动物性饵料。培育池水不仅要求溶氧高,而且还必须有一定量的水蚤供大眼幼体下塘时摄食,放苗前一星期,加施肥料肥水,一般施用量为每亩水深1米,**素1千克加2千克过磷酸钙,培养浮游生物。培养期间再投喂新鲜适口的植物饵料,并及时清除残余饵料。 (4)苗种选择: 将大眼幼体培育成扣蟹,苗种质量的鉴别是培育蟹苗成败的关键。选择的质量标准为个体大、黄褐色、有光泽、自然水温下观察游泳能力强、无病害,用手抓一把甩干水能迅速散干,人工繁殖的蟹苗在提苗前1天~2天盐度已淡化至6‰时,取若干只蟹苗放在淡水中暂养24小时以上,若无死苗说明质量较好。 (5)蟹苗的放养: 放养蟹苗前应尽可能避开阴雨低温天气,经长途运输的大眼幼体放苗前应适量洒些水,10分钟后将蟹苗放入水中,抖动水草,让蟹苗自由游出。 (6)饵料投喂 大眼幼体到一期幼蟹以池内生物饵料为主,辅以7∶3鱼糜和煮熟后用10目筛过滤后的鸡蛋全池泼洒。在投喂方法和投喂量上应坚持少量多次,投饵次数可逐渐减少,另外投饵量还可随天气变化及摄食情况适当调节。 2.蟹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蜕壳不遂 河蟹和其它甲壳动物一样,需经过不断地蜕壳才能生长。而每蜕一次壳都似经历一次生死关。大眼幼体到幼蟹和变态生长过程中因其个体娇嫩,对复杂的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表现更是如此。特别是近几年河蟹种质资源退化,其抗应激能力也较差,更兼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每蜕一次壳都会有大量幼体不能正常完成变态而死亡。同时又由于仔蟹体质较差,不能采用大量化学药物。上海漪阳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的“仔蟹安”解决了这一问题。该产品采用纯中药制剂,可有效地促进大眼幼体和各期仔蟹正常蜕壳变态,提高成活率,并能防止早期出现的仔蟹上岸不回症。在天津、上海等地的大田试验,证实可明显提高仔蟹培育的成活率,成活率可达30%以上,建议推广使用。 2)蟹种性早熟[性早熟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 蟹种性早熟是指当年生产的蟹种中有一部分个体较大,通常规格在20克以上,性腺就已发育成熟,用这种蟹培育出的商品蟹,死亡率颇高,给养殖者带来较大损失。为降低这一损失,减少河蟹性早熟的比例可采取下列措施: ①因地制宜,少投动物性饵料,合理投喂青饲料。 ②水深控制在1米~1.2米,保持水质清新,高温季节适时换水。 ③移植水草,一般水草面积应占蟹池1/3或1/4,这样,一是水草便于河蟹吃饲部分,补充天然维生素和营养素。二是水草可净化水质。三是可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可谓一举三得。 ④饵料拌入“强肝利胆剂”,抑制过多的营养向性腺转化。 四、成蟹的人工养殖 河蟹人工养殖从其利用的水域类型上看,有池塘养蟹、稻田养蟹、湖泊网箱养蟹等。从养殖方式上有精养、粗养之分。这里以稻田养蟹为例: 1.田间地段的选择及施工 (1)养蟹稻田需要靠近优良无污染水源,排水方便,土壤底质以粘土为佳底土肥沃,田埂较普通田埂厚高。 (2)施工:稻田养蟹的主要田间工程包括暂养池、环沟和田内沟。其中暂养池可用来暂养蟹种,也可不挖。环沟主要用来作养蟹的场所。沿畦周围开挖,沟宽3米~5米,深1米~1.5米,在田间开挖一些十字沟,沟宽0.8米,深0.5米,供河蟹觅食及隐蔽用。田埂加宽、加厚,高约1米。 2.防逃设施 (1)砖砌防逃墙;选用普通砖沿田埂四周砌一圈高约0.5米的墙。最上一层向里凸出,以防河蟹外逃。 (2)也可选择塑料薄膜沿稻田四周铺设,用木桩撑住。 3.排灌水设施 排灌水渠道可专门铺设,也可用稻田原有的渠道,但进排水处必须设闸门,并用网封好,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和河蟹逃窜。 4.暂养消毒 2月~3月份购入蟹种进行暂养,池水用"氯王"或"三代鱼虾安"进行消毒,蟹种经20ppm浓度的"复方呋喃唑酮"浸泡20分钟后放入稻田进行养殖。 5.饲养管理 养殖期间作好饲料投喂的水质调控并作好病害和敌害的防治和清除工作。 五、河蟹的饲料投喂 河蟹从幼体培育一直到成体养殖,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有所不同,摄取的饵料也有所不同,河蟹氵蚤状幼体一期可选择小球藻作为其开口饵料,后期以枝角类、丰年虫等为主食,在蟹种到成蟹的发育阶段因河蟹已进入正常生长状态,需摄取营养全面的物质,而实际养殖过程所投喂的饲料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从而导致河蟹出现营养缺乏症,造成生长缓慢、抵抗力减弱。因此建议使用"河蟹饲料添加剂"。"河蟹饲料添加剂"是根据国内水产养殖现状采用最新科技成果精配而成,补充河蟹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份。均衡饲料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河蟹的营养性疾病,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 河蟹的生长是通过蜕壳来完成的,每蜕一次壳体重增加约20%左右。但是许多河蟹常常因蜕壳不遂而死亡。这除了蟹的种质本身不适应当地的水域环境之外,与蜕壳有关的因素还有饲料的营养成份、水质的酸碱度、池塘水质条件等都有关系。"虾蟹脱壳素"采用纯中草药制剂,含早期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B——脱壳激素,酵母固醇等成份,对虾蟹周期性蜕皮而缺乏蜕皮激素导致的蜕壳不遂症有明显的疗效,建议拌入饵料投喂。这需说明一点就是如果河蟹营养不良,就是脱皮也不长,这就揭示在河蟹饲料中除足量蛋白质,矿物盐、维生素外,注意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合理搭配、并按每吨添加10公斤磷酸二氢钙,满足正常生理生长需求。 六、河蟹常见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但在池塘集约化养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因放养密度大,活动范围受限制,水质恶化,再兼饲养管理方法有缺陷,饲喂饵料营养不平衡等原因,容易导致蟹病的发生。目前,危害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 (一)河蟹颤抖病(河蟹抖抖病) 病原:初步认为是一种球状病毒。后期常继发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使病情加重。但环境因子、营养源不足也可诱发本病发生。 病状:主要是步足颤抖、撑足、爪尖着地或收拢、缩于胸部或抱成一团,肌肉中水分多,血淋巴液凝固性差或不凝固;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常有大量腹水、肝肿大、病蟹停止摄食,不久即导致死亡。 流行情况:1994年此病开始有零星发生,至今已在全国流行并大面积发生,近年来已成为河蟹养殖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 发病情况:自体重3克至250克的河蟹均会受害,体重在150至200克的个体病情严重,在时间上从3月份到12月均有发生,7月到9月份高温季节病情严重,发病快、死亡率高,发病严重的蟹塘甚至绝收。当蟹体上有纤毛虫寄生时,更易暴发此病,且病情较一般严重。 防治方法: 1.如蟹体上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时,先用"蟹安"杀灭体外寄生虫。 2.全池泼洒消毒药"三代鱼虾安"将水体中的病毒、细菌都杀灭。外泼消毒药的次数视病情轻重<
大闸蟹的人工育苗
# 上一篇: 高温季节池塘养殖大闸蟹抓好五个关键措施
# 下一篇: 卧室放什么花最好健康 卧室适合放什么花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