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安全养殖大闸蟹的三个主要措施

  作者:宝应县水产局 朱步锦  河蟹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需极其慎密,如果某一方面不注意,就会导致塘口[塘口是位于广东省增城市区南8公里的村委会,属三江镇。]不健康、不安全的情况发生。这是指导员在长期的指导实践中经常遇到过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杜绝外源污染[污染有两种定义,其一为环境中出现的因其化学成分或数量而阻碍自净过程并产生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其二为外来物质或能量的作用,导致生物体或环境产生不良效应的现象。]  1、防止[防止,防备制止。]有害藻类带入塘口。不移栽和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附着青苔的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和螺蛳,不灌注有青苔或蓝藻漂浮的水源[水源是水的来源和存在形式地域总称。],防止种源带入塘口后,引起藻类暴发。  2、防止死螺污染塘水。不放养受冻害、受暑热或堆积时间过久的螺蛳,如果有病螺或死螺放入塘口后,水体会发黑变臭,河蟹出现死亡。  3、防止污染水入塘。不注入有污染的水源,水源要清洁卫生。一是水源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养殖要求,如果塘口确需进水,水源又有轻度污染,必须在塘口自我净化能力可控范围内,并在注水后立即采取消毒和改水[释文:改水是指改良饮用水的水质。]措施;二是水源要无病原毒素,以防其它发病塘口通过进水而传播疾病。  4、防止饲料污染水质。不投喂散失性大的粉状糊状饲料或腐烂变质的臭鱼(有液态脂肪和蛋白流出)防止塘水富营养化后引起蓝藻暴发或河蟹不健康。  5、防止蟹种带伤带病入塘。不放养受冻、受暑热、失水时间过长、暂养运输受伤或携带病原的不健康蟹种,并进行消毒处理后下塘。  二、搞好塘内操作  1、清除淤泥。蟹种放养前,清除塘底及四周圩槽沟过深淤泥,并进行晒塘和耕翻底土,为河蟹健康安全越夏提供良好的塘底条件。  2、综合药塘。根据塘口上年河蟹是否发病、病因、野杂鱼数量及有害藻类发生情况,决定药塘药物的品种和数量进行综合药塘。淤泥多的塘口首先使用一次生石灰改良底质;有野杂鱼的塘口用“清塘灵”或“茶籽饼”杀鱼一次;再用“敌杀死”或“敌百虫”药塘一次;有青苔塘口喷洒一次“硫酸铜”;最后在蟹种放养前5-7天再泼洒一次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3、多品种种草。蟹塘要3个品种以上搭配种植水草,养殖期保持塘口水草覆盖率在50-70%,确保塘口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  4、适度套养。蟹塘套养青虾、鳜鱼、鲢鳙鱼、小龙虾[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等其他品种,不仅可以增加水产品收入,而且对河蟹养殖利多弊少。如鳜鱼吃食小型野杂鱼、鲢鳙鱼滤食浮游生物、青虾或小龙虾利用养蟹前期养殖,这些都为健康安全养蟹起作一定的作用。  5、适量投喂。坚持“四定”投喂,及时检查河蟹吃食情况,做到喂食顿顿清,以防剩食污染水质或引起河蟹肠道疾病。  6、合理用药。养殖期间,尤其是夏秋高温阶段,严格把握好塘口杀藻、杀菌、杀虫用药的品种、剂量、时间和方法,防止造成药害或副作用。如伤害水草、螺蛳、蜕壳蟹及软壳蟹,以及藻类死亡引起水质突变,河蟹缺氧浮头等。  7、适期改水。一是在主要养殖期每隔10-15天塘口泼洒改底改水生态制剂一次;二是在使用渔药后及时进行解毒和改水,保持塘口良好的水质环境。  三、有效预防不良天气  1、防备持续高温闷热天气。气温连续多日超过33摄氏度,且风力微弱的天气,河蟹就会出现蜕壳不正常和缺氧爬岸症状,伊乐藻开始烂根烂叶。在此之前塘口要增加水体深度,使水深保持在1.5米以上,使底部形成凉水层,有利河蟹栖息避暑;同时在晚间少量排水,清晨注入新水,改善水质,降低塘水温度。  2、防备傍晚雷暴雨[雷暴是指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天气。傍晚下雷暴雨使塘水形成上下对流,半夜到黎明前必定会出现塘口缺氧、河蟹浮头或死蟹等现象。所以进入下半夜就要注入新水或开机增氧,必要时及时泼洒增氧剂。  3、防备汛期塘水暴涨。汛期雨量大,使塘水暴涨、水体透明度差、水草被淹没,加之汛期气温高、光照不足,使水草发生腐烂,水色由红变黑。所以暴雨后要及时降水,并进行少量换水和改水处理。  4、防备夏秋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气压低、无风、无光照,塘口得不到氧气补充,河蟹一般会出现上浮。如果气温较高,会造成部分蜕壳蟹、软壳蟹缺氧死亡。对此,要在雾霾发生时及时注水或增氧,直到见到太阳一小时后再停止注水。  实施健康安全养蟹必须贯穿于养殖全过程,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