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和河蟹混养)根据近几年龙虾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情况来看,蟹塘套养龙虾的池塘,每年进入5~6月份龙虾就开始发病,并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今年的情况较往年,龙虾发病有所提前。首先是投放的龙虾苗(每斤300头),进塘后10~15天发现很多死亡,主要特征是壳软,空肠空胃。分析其主要原因:前期积温低,苗种体弱,环境改变后应激反应

河蟹塘套养龙虾发病死亡的防治方法

[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强,加之防治工作不到位,导致龙虾苗应激性免疫能力下降,继而诱发细菌病死亡。近期,又发现上年留塘的龙虾开始发病死亡,主要特征是前期吃料减少,活力下降;后期反应迟钝,螯足无力,上草伏边,进地笼后易死亡;常表现为大龙虾[大龙虾是软甲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螯龙虾科(Homaridae, 或拟海螯虾科〔Nephropsidae〕,真龙虾)、龙虾科(Palinuridae, 刺龙虾)、蝉虾科和多螯龙虾科(Polychelidae, 深海龙虾)动物的统称。]先死,然后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死亡。活体解剖[从词源上来说,活体解剖是指为为生理学或病理学科学研究而对活着的动物进行的解剖。]时可见,龙虾体色发暗无光泽,甲壳松软,拉出的肠道呈空肠,并伴有细菌性脓肿,头胸部积水,肝胰腺肿大。分析其原因:留塘龙虾种群无法优化,加上清塘药物伤害,水源污染和土壤残留,使得龙虾肝胰腺受损,自身抗体功能下降,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病。发病的龙虾根据上述龙虾发病的情况,一般的诊治方法都是:针对导致龙虾发病的细菌进行用药,如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等。养殖户都选择聚维酮碘、戊二醛[戊二醛, 分子式为C5H8O2,带有**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溶于热水。]等消毒杀菌剂进行防治,但是成效甚微,有时还会造成消杀越多,伤亡越多,形成一个“病急乱投医”的窘境。盲目的消杀,严重破坏了龙虾的自身免疫能力和体内菌群的平衡,不但没有抑制住龙虾的死亡,反而引发健康龙虾和混养动物自身抗体的损伤,造成龙虾的病情没有好转,又导致河蟹出现伤亡的现象。经过实践总结,对于龙虾和河蟹混养的池塘,选用新菌克防病治病。利用其主要成分中的噬菌肽和溶菌酶,达到抑菌的作用,并定向针对革兰氏阴性菌进行灭杀,有效阻断了有害菌的繁殖和传染,同时改善水环境,维护水生动物的自身免疫力,起到了很好的养护和治疗效果。用药2~3天后,龙虾和河蟹的活力明显增强,此时可根据发病程度再追用一次,5天后伤亡减少,吃料增加,水色明显好转。在此基础上为巩固治疗效果,可以用本草大康+活性蒜宝全池泼洒,健胃助消化,增强龙虾和河蟹的抗病能力。同时,注重水质和底质的维护,定期将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和乐底交叉使用,改善池底环境,这对龙虾和河蟹混养的池塘至关重要。另一个要点就是科学投喂,每天按3:7的比例进行投喂,上午占投喂总量的3成,傍晚则投喂7成。龙虾比较贪吃,所以饵料品种要多样化,阴雨天还要减量投喂。按照以上方法进行防治,基本上控制或消除了龙虾和河蟹混养池塘的发病与伤亡。作者: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傅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