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常出现供给不足,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技术介绍如下。1、场地选择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应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2、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建造 (1)苗种池规格。泥鳅苗种池与商品泥鳅养殖池水采用同一规格。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厘米。 (2)防逃设施。养殖池周围用网片、钙塑板或水泥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进排水口要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做成栏网,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3)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应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调节PVC管高度以任意调节水位。 (4)鱼溜(集泥坑)。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 (1)清整池塘。放养前10天,应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排水至水深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水面用1千克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消毒。 (2)蓄水施肥。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施基肥,每10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千克或猪、牛、人粪5千克,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4、苗种投放 待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形成。]变绿色,透明度保持在15cm,可放入泥鳅苗进行培育,放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当泥鳅长至3厘米时,要及时筛选分塘,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尾。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与池水水温温差小于2℃,如泥鳅苗种是通过尼龙袋[特性尼龙的韧性好,耐磨,容易洗,尼龙布袋分有涂层和无涂层,有涂层的是弹性尼龙布,无涂层的是无弹性尼龙布。]充氧运输的,则应在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等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缓缓放出。5、饲养管理 (1)前期培育。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前,根据水**况,应适量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千克黄豆磨成15千克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饲养3~5天后可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经过10天左右的培育,鳅苗长到1cm左右时,已经能摄食水中的昆虫幼虫、枝角类及有机碎屑等,可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和豆饼等。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随着生长日投喂量可增加到占体重的8%~10%。 (2)后期培育。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另外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随水温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6、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为佳。 (2)巡塘检查。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预防病害。及时清洗饲料台、定期做好饲料台及工具等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药物预防。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生物入侵及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7、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方法。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有: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症状为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8、小结 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作者: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 袁合侠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
# 上一篇: 无公害泥鳅养殖常见病腐鳍病和打印病的防治技术
# 下一篇: 水泥池养殖泥鳅的三个关键点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