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水产催产 视频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我想把本地的一种鱼人工繁殖后养殖,请问哪里有可以人工繁殖的地方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我想把本地的一种鱼人工繁殖后养殖,请问哪里有可以人工繁殖的地方
北宜昌兴山南阳镇地方鱼人工繁殖技术获得成功
2013-11-25 15:52:00 中国水产养殖网 出处:荆楚网 浏览量: 2655 次 我要评论
(通讯员 赵习凤)11月24日,南阳镇白竹村返乡创业青年即"宜昌昭君土著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兴海告诉笔者,该公司在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的指导下,应用神农架林区楚源渔业有限公司和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研究成果"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开展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生产,获得成功。人工繁殖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80%以上,鱼苗培育成活率达到70%,效果较好。
宜昌昭君土著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兴山县南阳镇白竹村,是该镇2012年兴建的民营企业,也是该镇注册登记的首家水产养殖公司,占地面积11.8亩,现有流水养殖池12口、面积2700m2,12个孵化室、4个催产室、10个育苗室,总投资达250万元,该公司以本地土著名贵鱼类为养殖对象,年初,从神农架林区、四川巫溪及本地采集齐口裂腹鱼、红尾副鳅、鮈类、钱鱼等鱼类3万尾,进行养殖繁育,此项目得到了县科技局、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县科技局局长余长伟和县扶贫办主任舒开乾多次进村现场指导,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使项目顺利建成,2013年,该公司被评审为县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之一。
刚参加结束全县"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培训归来的张兴海信心百倍地对镇领导谈起了自己的打算:近期准备购买中华鲟5000尾,地方鱼2万尾,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好项目后期工程建设,打造品牌,使产品早日投入市场。
泥鳅催产剂是那几种配方
1.泥鳅的繁殖方式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①自然繁殖 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两种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采用此法时,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的产卵习性,即喜在崖边的水草丛中产卵,相应地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2筐草木灰,然后在诱产区施0.6~0.8kg的猪、牛、羊等畜粪水,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应对此自然区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青蛙等敌害侵入,影响繁殖效果。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以提高孵化率。
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此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好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1.5或1∶2,若雄鳅体长仅10cm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3~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10组。为保证正常繁殖,水温宜稳定在18℃以上时进行。
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时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他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②人工繁殖 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半人工繁殖:是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泥鳅的方法。选择成熟亲鳅,按雌雄比1∶1.2~1.5组成。注射催产药物:鲤鱼脑垂体每尾鳅用1~2个,或绒毛膜*****每尾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每尾注射80~150微克。最近几年有不少试验者和生产者通过试验结果表明,以上催产药物单独使用没有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效果好,并总结出几种方法:第一种是用LRH-A8毫克/尾加上HCG500国际单位/尾,催产效果好,催产率达85%以上;第二种是用LRH-A5毫克/尾加上地欧酮3毫克/尾,催产效果较好,催产率达80%以上;第三种是HCG300毫克/尾加上地欧酮3毫克/尾,催产效果最好,催产率达90%以上。以上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雄鳅的剂量在雌鳅的基础上减半。
人工催产后,将亲鳅放回产卵池中产卵。亲鳅在水温20℃时,约经18个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水温在25℃时,约12个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若水温在27℃时,只需9个小时左右即能产卵、受精,其后的操作与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人工催产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人工授精前,应准备鱼巢和授精所用的器具,并将用具清洗干净,放在阴凉处。授精操作不能在太阳下直接进行,以免阳光杀伤卵子和**。
人工授精的方法,是将人工催产后的亲鳅按雌雄比放入网箱或其他较大的容器中,经过12~24小时后,当亲鳅**、剧烈追逐时,手持纱布将亲鳅捕起,用手从前向后轻压雌、雄泥鳅腹部,把卵子和**挤入瓷盆或脸盆内,并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子和**混匀,待充分受精后,撒在鱼巢上即可进行孵化。注意获取鳅卵和**的工作要同步进行。因此,要预计好雌雄鳅**的时间和操作时间,尽量一致。
授精过程中,在容器内放入少量生理盐水,让精、卵结合为温法授精;或不放生理盐水,直接让精、卵结合为干法授精,两种方法均有较好效果。
2.泥鳅繁殖方法比较泥鳅的繁殖方法虽多,但采用完全人工繁殖方法较好。自然繁殖方法虽较简便,但因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受精率低。另外,会有一些受精卵未粘附在鱼巢上而受损失,影响出苗率。采用半人工繁殖方法,常会因雌鳅个体小数量又不多,导致受精率较低。此外,泥鳅自然产卵受精属间歇性产卵行为,产卵活动延续时间较长,会出现亲鳅吞卵现象,也影响交尾时的受精率,效果不佳。完全人工工繁殖方法可弥补上述方法的不足,只要掌握好适宜的采卵、授精时间,就能有较好的产卵率和受精率,获得更多的泥鳅鱼苗。
怎样人工繁殖红罗非鱼?
红罗非鱼5~6月龄体长15厘米以上达到性成熟。繁殖温度为21~35℃。24~32℃最适,粤闽一带每年可繁殖4~5次,产卵数量随雌鱼体长增加而增大,体长15~17厘米的雌鱼产卵500~1000粒;体长20~25厘米的为1000~1500粒。卵沉性,但可被水流携带上浮。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将成熟亲鱼放入池中,水温升达21℃时,即可自然繁殖。
1.亲鱼选择。亲鱼要求体大,体型好,250~500克为宜,雄鱼应体色光亮,活泼、无伤无病。
2.亲鱼池条件。繁殖池应选择在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池底要平坦,不能有水草。土质为壤土或砂壤土,面积330~1330平方米为宜。
亲鱼入池前,繁殖池必须清整,排水挖去过多淤泥,曝晒数天。亲鱼入池前15天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方法同家鱼塘),然后注水1.5~2米,施基肥(粪肥500公斤~600公斤或绿肥600公斤~800公斤)。
3.亲鱼放养与培育。水温稳定在18℃以上后,按雌雄比3~4:1放入亲鱼,每隔5~6天施发酵粪肥100公斤~200公斤或绿肥200公斤~300公斤,根据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掌握施肥量。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饵料,常用饵料有豆饼、菜籽饼、米糠、麸皮等。每天投喂量为鱼重的3%~5%。
引种、选育及养殖简况:
红罗非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罗非鱼属,为热带鱼类。据资料介绍,红罗非鱼原由我国台湾省于1965年从以色列引进,1968年在台湾引起重视,不断扩大养殖规模。1973年10月由原国家农林部、外贸部组织的赴日本水产养殖小组,接受在日华裔赠送,得鱼苗229尾而引进我国**。这批鱼苗因后代分离大,生长速度逐年衰退,推广价值下降而淘汰。1981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经香港从台湾重新引进3厘米的红罗非鱼苗110尾,成活72尾。这是较早引进的鱼种。
后经多种渠道,不断扩大引进和养殖规模,使红罗非鱼的产量在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湖北、云南、江苏等省、市、自治区得到较快的提高。广东、福建等省有关科研单位在1990年以前就开展了红罗非鱼的良种选育工作,取得很好效果。如广东省佛山市水产研究所从1986年起利用四年时间,以确定红罗非鱼的遗传特性为选育基础,以体色、体形、生长为指标,采用个体选育与群体选育比较的方法,对台湾引进的红罗非鱼进行选育研究,获得的F5代和F6代具有明显的优良性状。
红色个体比例分别为75.8%和80%,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87%~~16.73%和12.4%。群体产量分别提高13.72%~25.54%和25.2%。常规养殖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
近年发展小网箱养殖,在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部分地区,养殖的主要品种为红罗非鱼。我省界首市砖集镇1998年做过试验,在面积约100亩、深4~5米的河道中,设置长6米、宽5米、深1米的网箱3只,总面积90平方米。7月8日从福建购进3~5厘米的红罗非鱼夏花7000尾,投喂鳗鱼颗粒饲料,每天两次。经三个多月的饲养,平均体长25厘米,体重280克,成活率85.7%,总产鲜鱼1680公斤,减去鱼种及运费、饲料费等,盈利数万元。
以生化遗传和细胞学分析说明红罗非鱼可能是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变异种,其亲缘关系接近尼罗罗非鱼,体形与尼罗罗非鱼相似。体色以红、黄为主,色彩鲜艳,十分诱人,具有食用和观赏双重价值。由于其体形象海水鱼真鲷,肉味鲜美,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彩虹鲷”。红罗非鱼体側扁,体长为头长的3~3.1倍,体高的2.4~2.5倍。口小,口裂不达眼缘。背鳍硬棘16条,软条12~13,側线分上下两段,沿側线有鳞片29~30枚。
生活习性:红罗非鱼可忍耐8~~42℃的水温,适宜水温为24~~30℃。能在较低的溶氧条件下生存,在池塘养殖时易出现浮头现象,但一般不会大批死亡。同等条件下,池塘放养密度可比一般名优鱼类高2~3倍。对盐度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经逐步驯化可在海水中养殖。
红罗非鱼的天然饵料是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幼鱼摄食浮游动物,也食一些绿藻类的浮游植物,长大后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和池塘中的有机碎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食鱼粉、杂鱼、蚕蛹、豆饼、米糠、麸皮、菜叶及各种动物肥料。此鱼食量大,消化吸收能力强。
红罗非鱼当年苗在池塘中经4个月的饲养,如管理得当,体重可达150克以上,到越冬前可达500克左右。红罗非鱼当年性成熟,饲养150天有的即可产卵。水温20℃以上,成熟雄鱼即有挖窝繁殖活动,受精卵含在雌鱼口中孵化,直到仔鱼具有活动能力。繁育期雌鱼不摄食,由此可以看出,雌雄鱼生长会出现差异。如进行人工繁殖,要及时将幼鱼分养,避免被亲鱼吞食。幼鱼稍大后,如密度过大也易发生互相残杀。
红罗非鱼与其它几种正在推广养殖的罗非鱼一样,是病害少、易饲养、生长快的品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