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鲤形目中的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占80%左右。泥鳅肉中含蛋白质18.4%-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鱼肉含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70国际单位,维生素b_130微克[微克(WēiKè),质量单位,符号 μg(英语:microgram)。],维生素b_2440微克,钙51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磷154毫克,铁3毫克,并具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 近年来泥鳅天然资源总的趋势在下降,这是由于市场需求增加、农药大量使用以及捕捞[捕捞是汉语词汇,拼音bǔ lāo,意思是捕捉捞取鱼类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强度增大等原因所致。另外,特种水产的兴起也导致大量捕捉泥鳅作为饲料。因此,开展泥鳅人工[人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rén gōng,泛指人造的;人为的 。]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有一定的前景。 泥鳅生命力较强,容易人工养殖。由于泥鳅能利用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对水的依赖性相对较小,特别适于在各种浅水水体如稻田[稻田:生长水稻的水田;种稻的田。]、洼地、小塘坑及山区水源不足处养殖。泥鳅食性杂,饲料来源容易解决。泥鳅繁殖力较强,天然资源较丰富,因此苗种成本较低,也容易解决。泥鳅适应性强,分布广。这些优点都给泥鳅人工养殖带来了便利。 与稻田养殖其他水生动物一样,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生态条件,达到粮食增产、鳅鱼丰收的规模经济效益。从目前的养殖技术水平看,一般每亩稻田可产泥鳅50-100公斤,仅泥鳅收入即达500-1000元。庭院[庭院(tíng yuàn),汉语词语,是指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即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养殖泥鳅,经120-150天饲养,可增重5-10倍,达到上市规格,一般100-200平方米鳅池可产泥鳅250-500公斤,收入可达2500-5000元。 我国泥鳅养殖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养殖进展缓慢。许多地方仍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处于次要地位。多数地区的泥鳅养殖,除部分专业户外,仍以渔(农)户庭院或房前屋后的坑凼养殖为普遍,而且泥鳅人工养殖的技术应用还不太普及;加上规模小、养殖户分散,产量和效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泥鳅在国内外市场的容量和销售都有一定潜力。如果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科技和物质投入,扩大泥鳅养殖规模,实行苗种培育、成鳅养殖、泥鳅加工和销售配套,一定能取得可观的效益。
泥鳅养殖新技术方法简介
# 上一篇: 养泥鳅坑低用塑料布可以吗
# 下一篇: 泥鳅藕田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介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