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范围为15℃-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摄食量开始减少,超过32℃时则出现停食[停食,指食物停滞胃中不消化。],钻入土中[四方的中心地区。]避暑。根据泥鳅的这种习性[习性(xí xìng),基本解释为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可在池埂上种植藤蔓形瓜果[瓜果释义:瓜与果。],如丝瓜、南瓜、葫芦、葡萄等,并在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上方搭建架子供瓜果攀爬,夏季可减少阳光直射,有效降低池塘水温,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3-1/2。此外,还可采取适时加注新水[新水,读音(xīn shuǐ),汉语词语,一般是指新汲之水或春水。]、适当提高水位等办法来降低池塘水温。泥鳅还有明显的趋暗避光习性,有报道称,在实验室条件下,泥鳅在黑暗和明亮两种处理区的分布分别为93.33%和6.67%,因此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时,应设置遮光物。可采取移栽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如浮萍、水浮莲[水浮莲是一种产于原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雨久花科,是一种漂浮性水生植物...]、水草等措施,以适应泥鳅对光照强弱的需要,又可为其提供部分植物性饲料,还能作为一种降温措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