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的建造:养殖成鳅的池塘面积以667~2000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为宜,池深0.8~1.5米。池土应以保水性强的黏土或壤土为好,池壁有一定倾斜,并用砖、石护坡,池底必须夯实;同时,在排水口附近挖一面积数平方、深2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左右的集鱼坑,以便捕获。进、排水口及溢水口须设防逃栅。2.天然苗种的驯养:天然水域的泥鳅,长期栖息在水田、河湖、沼泽及溪坑等淡水中,白天极少游到水面活动,夜间到岸边分散觅食。因此,利用天然鳅苗在池塘里进行养殖,必须经过驯养。一般驯养从下塘后的第二天晚上开始,先投少量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分几个食台放,吃完后再投,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小时投喂,并且逐渐减少食台个数,这样过10天左右,鳅种即可适应池塘的生活环境,便由夜间分散觅食转到白天集中食台摄取配合饲料。而人工培育的鳅种,从小进行人工投喂饲料,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后不必驯养。3.鳅种的放养:放养鳅种前,池塘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1周后注水40~50厘米,并施基肥培育水质,每100平方米施有机肥50~60千克,堆在池边四角浅水处。施肥4~5天后,池中有大量浮游动物繁殖,鳅种即可下池。每平方米放养体长5厘米左右的鳅种40~50尾,即每亩放养2.6万~3.3万尾。最初也可将鳅苗放于网箱内暂养,待鳅苗能吃饵后,再将鱼池灌水40厘米,随着泥鳅的生长,逐步把水加深至80厘米左右,原则上平时可浅些,高温季节可深些。4.饲养投喂:在养殖过程中,除施肥培养天然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外,还应投喂人工饲料。鳅种下池后,要根据水质肥瘦适时追肥,一般每月追肥1次,每次100平方米追肥10~15千克,使池水呈黄绿色,透明度在20厘米。投喂的人工饲料有动物性饵料,如蚕蛹、蚯蚓、猪血粉、鱼粉、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饵料,如饼、米糠(煮熟)、菜饼、谷物等。如能将上述饵料做成配合饲料投喂,效果更好。泥鳅的摄食与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密切相关,水温在20℃以下,泥鳅摄食60%~70%的植物性饵料;水温在20~23℃,摄食的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3~28℃,摄食60%~70%的动物性饵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应随水温不同而改变。一般水温15℃时,日投饵量为2%;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投饵量可增加到7%~8%;在水温22~28℃的生长旺季,日投饵量可增加到10%~15%;水温高于30℃低于10℃时,可少喂或不喂。投喂时,将饵料做成带黏性的团块状,放入饵料台内,沉入水底。饵料台可设2~3个,夏季高温时,要在饵料台上面搭遮荫棚。5.日常管理:有条件的池塘,应在池边种植一些凤眼莲、蕹菜、慈姑和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供泥鳅遮荫,水生植物占池塘面积的10%左右。这样既可以净化水质,水生植物的嫩芽又可以被泥鳅摄食。养殖泥鳅的水要“肥、活、嫩、爽”。养殖期间,要注意不断地加水或换水,一般每7~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厘米左右。严禁农药和化肥水流入池内。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便钻入泥中避暑,这时更应注意勤灌新鲜水,以增加水中氧气和调节水的温度。如果池内水呈褐色或泥鳅时时蹿上水面,就表明水中缺氧,要停止施肥并及时灌入新鲜水。饲养期间要经常巡塘,做好防逃、防病工作。发现漏洞要及时堵塞,定期清扫和消毒食台。一般规格5厘米(体重2克左右)的鳅种,经1年养殖可达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
泥鳅无公害池塘养殖技术介绍
# 上一篇: 本地泥鳅和台湾泥鳅营养价值有什么区别
# 下一篇: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如何管理好水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