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皖西北部、西淝河中游的利辛县[利辛县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位于亳州市南部,北邻涡阳县,东靠蒙城县,南至淮南市的凤台县、阜阳市的颍上县,西接阜阳市的颍东区和太和县。],尽管是国家级粮棉生产大县,却依然未摆脱贫困,系安徽省目前两个贫困县之一。农民致富增收,成为这个县头等的大事、难事。然而曾在首都当过仪仗兵的退伍军人管士权,在几经磨难后,终于探索出一条淡水科学饲养螃蟹[螃蟹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使全县26个乡镇中的7个乡镇的400多户渔民得到空前的实惠。 养鱼[养鱼的鱼缸最好是长方形或是圆形的,不规则形或是三角形的鱼缸不要采用,养鱼的鱼缸摆放的高度不宜过高,水平面的位置最好不要超过一般人心脏的高度,因为从中医学角度讲,人的心脏属火,鱼缸有水,水克火于人不利。]失利 结缘养蟹 1983年,管士权从北京卫戍区退伍,回到自己的家乡利辛县程家集镇管楼村。他徜徉在熟悉的西淝河岸边,映入眼帘的却是家乡的贫困,茫然的他此时也无从知晓自己今后的道路究竟在哪里? 俗语讲“靠山吃山”。管士权的家乡紧依西淝河,“水”成了管士权最可利用的优势资源。1987年,他将退伍安置费和家里的3万元积蓄拿出来,承包了村里的360亩水面养鱼。谁知,天不作美,这年冬天下起罕见大雪,待春暖雪化,水满成患,鱼随着湍急的水流跑掉了。初次投资养鱼,就这样打了水漂。 初战失利的管士权,没有就此消沉,他要把流跑的血本追回来。亏损的第二年[小说类型都市言情内容简介一位女孩爱上了一位不能爱的男孩,她很爱他,但是却不能跟他讲爱他的事。],他就与别人到江苏做起贩卖粉丝的生意。 就是在这次去江苏贩卖粉丝时,让他与养蟹结了缘,并由此奠定了他今后的创业之路———养螃蟹。 就在他贩运的粉丝快卖完时,当地一位渔民提出用自己的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换管士权手中的粉丝,条件为一斤换一斤。就这样,管士权将最后剩下的55斤粉丝换了55斤蟹苗。运回家乡后,他将其撒入了自己承包的300多亩水面里。第二年,原本无心插柳的他,竟然意外赚到3万多块钱的卖蟹收入。 初尝成功的管士权便由此改养鱼为养蟹。连续两年养蟹的成功,管士权的胆子也随之增大,他跑到太和、界首、亳州承包水面,经济效益随着养蟹水面的扩大,一路看好。然而,命运多舛。他再次遭遇的竟是——— 灭顶之灾 败走温州 现实发展经济中的“跟风”现象,曾导致许多行业、许多经营者损失惨重。横着爬行、桌上美餐的螃蟹也不例外。进入1991年以后,加入养螃蟹这支队伍的人日益增多,而蟹苗严重不足,唯利是图者借机掺假,导致市场上螃蟹的苗种掺假严重。对此,至今记忆深刻的管士权回忆说:“当时蟹苗价格很高,而质量很差,买回来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回捕率很低,几乎都死了。加上技术跟不上,从1990年到1993年,连亏3年,赔了100多万元。” 这个数字,对当时的管士权一家就是灭顶之灾。天天来家讨债的人让豪爽厚道的管士权夫妇尝到了“无地自容”的滋味。 1993年腊月二十二,离春节还有8天,离家在外的人都在往回赶,准备与家人团聚过年。而管士权夫妇此时不得不选择离家出走,他们跪辞年迈的父母、泪别9岁的女儿,抱着2岁的儿子躲债到经济活跃的温州,在聚西村一家采石场打石头谋生。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挣15块钱。尔后又辗转来到江苏,先是在海门一家粮站扛大包。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994年转到江苏南通的管士权,遇到一家水产养殖公司招收技术人员,这下可让他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凭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6年中帮这家水产养殖公司繁育蟹苗创造产值数千万元,自己也赚到了300多万元。回家还清全部欠债和利息后,将剩下的200多万元陆续投入承包的几处水面养蟹,均大获成功。其中最大的成功,是创造了——— 循环放养 平衡生态[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 管士权既是经验丰富的养蟹人,也是很有经济头脑的生意人,还是位不忘社会责任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的人。他跑过国内很多养蟹地方考察,跑的地方越多,担忧也就越深。令他如此担忧的便是养蟹与生态的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养蟹破坏资源的情况呢?在管士权的不懈探索下,终于弄清了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原来,蟹苗的摄食量在春季最大,如果满河湖随便投放蟹苗放养,一棵很嫩很小的水草,一只蟹一晚上就要吃掉3—5棵。待螃蟹生长到来年5月份,河湖中的水草几乎就全被吃光了。 为解决这个问题,管士权摸索出一条既可保持养蟹者利益,又可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养蟹模式,即循环放养,平衡生态。并将这一模式申请了国家专利。方法就是采取小面积圈养,分期分批投放蟹苗。比如1000亩的水面,先圈养200亩,留下800亩叫水生动、植物自然生息繁衍。每年都是这种放养法的话,生态资源就保护下来了,原本只能养2年的,采用循环放养法可以养到10—15年,生态资源都不会匮乏。近年来,管士权走到哪里就把自己摸索出的循环养蟹模式宣传到哪里。他以成功的事实说服当地的水产养殖户。此外,他还推出一个富甲一方的新型管理模式———
第一页 1
评论已关闭!